中国菜系之湘菜
发布时间:点击量:140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吊一串辣椒碰嘴巴。”一首传遍大江南北的《辣妹子》,让“辣”成为了湖南人最鲜明的代言词。

 

“火辣”的湖南人将火红的辣椒,完美地融于一日三餐中,孕育出了一代名菜——湘菜。

 

湘菜,又称湖南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是湖南菜肴的总称。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剁椒鱼头、组庵鱼翅、东安子鸡等传统湘菜,深受大众的喜爱。

 

湘菜(图自图虫网)

 

湘地生名肴

 

两千余年前,屈原流落湘江沅水,写下了华美恢弘的《楚辞》。其中,诗集里记录了许多有关湖南当地祭祀饮食的诗句。

 

如在《楚辞·招魂》中曾有描述:“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挈黄梁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可见,早在战国时期,湖南先民的饮食生活就已相当丰富多样。大米、小米、小麦、黄粱随便享用;肥牛、甲鱼、羊羔、天鹅、野鸡应有尽有;苦、咸、酸、辣、甜,滋味调和适口;烹、焖、烤、煎、卤等技艺样样精通。

 

秦汉两代,湖南的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个从用料、烹调技法到风味、风格都比较完整的体系。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文物中可以看出,汉代时期,湖南的精肴美馔已有近百种,烹调方法比战国时代有所进步,发展到羹、炙、熬、蒸等多种,调味品有盐、酱、豉、曲、糖、蜜、桂皮、花椒等。

 

湖南的精肴美馔极为丰富(图自图虫网)

 

唐宋以后,湖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有所发展,饮食产业空前活跃。一些菜肴和烹艺在官府衙门内盛行,并逐渐流入民间,湘菜初见雏形。

 

元朝时期,蒙古族将自己的文化与风俗带入中原。各民族紧密的交流与联系,使得饮食文化碰撞融合。湘菜吸收其他民族饮食之精华,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自身的饮食特色。

 

明清时期,湘菜的独特风格基本成型,食用湘菜的风气大行其道。一些在湖南和从湖南走出去的官僚权贵,竞相雇用湘厨以烹制湘菜,豪商巨贾群起仿效,将湘菜推向发展高潮。

 

近现代以来,湘菜界名厨辈出,烹制了许多令人交口称誉的菜肴。湘菜更因菜品多样、制作精细、口味独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菜系之一。

 

湘味飘万里

 

湘菜之所以能自立于国内烹坛之林,与其丰富的品种和味道密不可分。据统计,湘菜现有不同品味的地方菜和风味名菜达八百多个,可谓是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其中,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湘菜风味尤为出彩。

 

湘菜的煨、炖功力炉火纯青(图自图虫网)

 

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的湘江流域菜系是湘菜的主要代表,有腊味合蒸、走油豆豉扣肉、麻辣子鸡等名肴。该地区的湘菜讲求实惠,油重色浓,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和软嫩。烹制以煨、炖、腊、炒等法著称,煨、炖讲究微火烹调,煨则味透汁浓,炖则汤清如镜;腊味制法包括烟熏、卤制、叉烧,成品既能作冷盘,又可用来热炒;炒则突出鲜、嫩、香、辣,爆炒更是湘厨做菜的当家本领。

 

洞庭湖区以烹制河鲜、家禽和家畜见长,多用炖、烧、蒸、腊的制法,其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炖菜常用火锅上桌,民间则用蒸钵置于泥炉之上,边煮边吃边下料,滚热鲜嫩,津津有味。洞庭金龟、蝴蝶飘海、冰糖湘莲等,都是有口皆碑的洞庭湖区名肴。

 

湘西山区的菜品则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腌肉等,口味侧重咸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浓厚的山乡风味。著名代表菜有湘西外婆菜、红烧寒菌、湘西腊肉、炒血鸭等。

 

湘菜以辣闻名(图自图虫网)

 

纵观湖南菜系,其共同风味都离不开一个辣味。相比川菜的麻辣,湘菜更偏酸辣,讲究原料入味,入嘴后又能开胃爽口。当然,在不同的烹饪手法和食用方法下,湘菜也会体现不同的辣味。

 

用密封的酸坛泡大红椒,令辣中有酸,这便是“酸辣”;把剁碎的大红椒腌在密封坛内,使辣中带咸,可有“咸辣”之感;大红椒先放入火中烤,再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直至辣中带甜,“鲜辣”之味油然而生。

 

“辣味烈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剥开一层层辣椒外衣,湘菜的内里热烈而浓郁。

 

 

来源: 《湘菜人微报》、搜狐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