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马球
发布时间:点击量:161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群马奔腾,马球飞舞,唐代诗人韩愈寥寥几笔勾勒的马球比赛,今时读来仍令人振奋,犹如置身其中。

 

马球,史称“击鞠”“击球”“打毬”等,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是骑在马上,用球杖拍击球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20086月,马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

 

马球(图自故宫博物院)

 

唐代第一运动

 

我国有关马球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东汉末年,曹植在其诗作《名都篇》中以“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之句,描写了京洛少年骑着骏马击鞠的生动场面,其技艺可谓出神入化。

 

唐朝,马球运动发展极为鼎盛,全国各地球场林立,玩者如云,上自皇帝,下至诸王大臣、文人武将以及平民百姓,大多都“以此为乐”,有唐代第一运动之盛名。

 

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历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昭宗等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爱好者。

 

唐玄宗在藩邸为临淄王时便是马球高手,时有民谣云:“三郎少时衣不整,迷恋马球忘回宫。”玄宗登基后,马球更是成为宫中一项日常游乐活动。

 

马球运动在唐朝盛行一时(图自图虫网)

 

天宝六年,唐玄宗专门颁诏,钦定马球为军队训练的项目之一,向全国示范推广。自此,马球运动迅速风行于全国诸军的兵营,成为重要的军事训练手段。

 

马球之盛行,就连女子也乐在其中。花蕊夫人的“自教宫娥学打毬,玉鞍初跨柳腰柔”,唐朝诗人王建的“新调白马怕鞭声,供奉骑来绕殿行。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进打球名”均为后世再现了古代女子打马球的活泼情景。

 

除此之外,马球运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记载,当时相邻的高丽、日本等国都与唐朝进行过马球竞技活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便桥会盟图》,便有一处画面专门描绘了唐、突厥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故事,数名骑士策马持杖争击一球,场面激烈壮观。

 

宋、辽、金时期,马球运动仍在流行。打马球甚至一度成为端午、重九等节日的传统风俗。直至清中叶,我国古代马球运动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形式多样有趣

 

马球运动虽属于我国古代足类运动——球戏的一种,但与其他球戏不同,马球运动用到的器具更多,主要有球、球杖和乘马,故而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更丰富多样。

 

唐代马球运动所用的球,其内里多是“编毛结团”,并在外面裹上几层薄薄的皮革。唐以后,则多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材制成球状,其大小如拳头。外表会涂上朱红色等颜色,有时还会加上雕饰,故有“彩球”“画球”“七宝球”之称。

 

玩者手中所持的球杖长达数尺,杖头弯曲似初月,类似于今天的冰球杆,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纹彩,被称之“画杖”“月杖”等。蔡孚在《打球篇》中曾形容其为:“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

 

马球运动玩法多样(图自图虫网)

 

马球运动对骑乘的赛马亦有要求。首先,正如“骤马随风直冲穴”“自有长鸣须决胜,能驰迅走满先筹”“晓冰蹄下裂,寒瓦杖头鸣”等诗所言,赛马需强健、迅捷、灵活,抢球时能左右盘旋,在气势上才能压倒对手一番。其次,赛马上场时除华丽装扮外,还会对尾巴和鬃毛进行特殊整理,如剪去马尾或将马尾打结,避免马尾在激烈的冲撞争夺中相互缠绕。

 

至于马球赛场,则追求宽阔、平整,以便赛马尽情驰骋。在构筑时,球场要夯得严实,并在夯土层加上油料。这样不仅外观好看,比赛时也不会扬起尘土,遮蔽球手视线。唐朝宫殿中便建有多处球场,还配备亭子以供旁者观赛。

 

马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较为统一。比赛双方分成两队,于球场东西两侧各设一个球门,将球打入对方球门算得一筹;或将球门安放于球场中间,击球进门算得一筹。其球门的布置十分简易,只需将木板竖着埋在地下,木板下方挖一圆洞,洞后连一网袋即可。对于选手的参赛人数通常没有硬性规定,双方人数可不相等。

 

一人一马与一杆,乘势腾跃,击球飞舞,马球之乐趣,妙不可言。

 

 

来源: 国学网 光明日报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