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宛若一块浸透月色的碧玉,经千年流转,潮涨潮落,始终以烟波浩渺的胸怀,滋养着八百里荆楚大地。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重湖等,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南纳四水,北接荆江四口,是中国第二大的淡水湖,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洞庭湖(图自图虫网)
千年云梦
从先秦的云梦大泽到今日的生态明珠,洞庭湖的呼吸与心跳,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密交织。
自第四纪起,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湖南一带出现了早期的洞庭湖断拗盆地。后历经多次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至全新世后期,洞庭湖整个湖盆已呈现出河网交错的景观,具有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
先秦以来,洞庭湖水域面积远超今日,时人称其为“云梦”“云梦泽”。有史料记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
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仍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人们将这片大湖称为洞庭湖。
洞庭湖历史悠久(图自图虫网)
及至东晋,荆江南岸的景口、沦口二股分流汇合成沦水进入洞庭湖。洞庭湖由于承纳着两口分泄的江水、江沙,湖泊淤积过程开始加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群。
唐宋时期,洞庭湖出现明显扩张之势,其湖盆向南、向西伸展,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面积扩大,有“八百里洞庭”之誉。
至明清,洞庭湖仍继续扩展,湖水波涛可直拍岳阳、华容、汉寿、沅江、湘阴等地区,君山、层山、寄山、团山、赤山、墨山等均成为兀立湖中的岛屿。
然而,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从浩瀚的6000平方千米逐步萎缩至目前的2625平方千米。
如今,洞庭湖分割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湖之间由河网湖沼和洪道连接,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维护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湖光山色
山河巨变,长江变迁,现在的洞庭湖以平原为主,四周环绕着低矮的岗、丘与宽广的河谷。君山、青山岛等岛屿犹如散落的碧玉棋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浩渺的水域之中,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千百年来,洞庭湖的湖光山色随着四季轮回而变换,以多变的美学姿态演绎着永恒的自然生态。
春时,洞庭湖的湖水日渐丰盈,水草丰满,鳜鱼、鳊鱼、鲤鱼、鲫鱼、草鱼、银鱼等近百种鱼类在水中自由游弋。珍稀的白鳍豚和江豚亦栖息于此,偶尔跃出水面,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溅起晶莹的水花,为宁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夏令,播撒于湖床的草种开始发芽,莲叶如碧涛般铺展至天际,粉白相间的荷花亭亭玉立。放眼望去,成群的白鹭、夜鹭等候鸟嬉戏玩闹,或飞于碧波之上,或栖于湖中浅滩,与涟漪的荷影一同诉说着夏日的惬意。
洞庭湖景色秀美(图自图虫网)
金秋,芦荻飘飘,湖面如镜,生动再现了刘禹锡笔下“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的秀美景观。月色降临之际,湖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远处的君山清晰可见,好似一颗翠绿的明珠镶嵌在湖心,尽显秋夜的朦胧与神秘。
寒冬,洞庭湖收起旖旎,展露铮铮风骨,呈现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美,别有一番韵味。
此时的洞庭湖,是候鸟温暖的驿站和生活的天堂。据统计,每年在洞庭湖越冬的候鸟可达数十万只。2024年至2025年冬季,洞庭湖区域检测有45.85万只的越冬候鸟,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气象,磅礴大气,至今仍在天地间轰鸣。这片古老的大湖,将继续孕育着水天一色的壮阔风光,诠释着生生不息的湖湘文化,成为永恒的自然与人文传奇。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潇湘晨报 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 腾讯网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