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苏东坡的一句感慨,说明美食曾经是杭州的“金字招牌”之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杭州在社交媒体上被打上了“美食荒漠”标签。
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油焖春笋……杭州菜是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大有“嚼头”。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个流派组成,菜式小巧玲珑,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在众多地方风味中别具一格。
龙井虾仁(图自图虫网)
鱼米之乡
位于我国东海之滨的浙江,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稻、麦、粟、豆、果蔬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产资源与卓越的烹饪技艺在这里邂逅,世代传承。
浙菜的历史故事,可上溯到吴越春秋时期。相传,越王勾践为复国,在今绍兴市的稽山办起了大型的养鸡场,为前线准备作战用的粮草和食物。这也催生了浙菜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名菜——“清汤越鸡”。
南宋定都杭州后,浙菜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在“南食”中占主要地位。当时,北方的达官贵人和劳动人民大批南移,把北方的烹饪文化带到了浙江,南北烹饪技艺的广泛交流,名菜名馔应运而生。
西湖醋鱼(图自图虫网)
据《梦粱录》记载,杭州诸色菜肴有280多种,各种烹饪技法15种以上,精巧华贵的酒楼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触目皆是”,烹调风味南北皆具,一派繁荣景象。
八百多年历史的南宋名菜蟹酿橙、鳖蒸羊、南炒鳝、群仙羹、两色腰子等,如今仍在浙菜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后,浙菜创新发展,陆续推出龙井虾仁、西湖醋鱼等新菜,借此立于全国菜系之列。
文化色彩
历朝历代,江南都是名人雅士辈出的地方。因而,文化色彩浓郁是浙菜的一大特色,许多菜肴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故事。
宋嫂鱼羹是南宋时的一道名菜。相传,宋嫂原是北宋汴京民间的女厨师,因擅长做鱼羹而闻名,后举家南迁,在西湖苏堤下继续卖鱼羹。一日,宋高宗赵构闲游西湖,吃了宋嫂做的鱼羹后大加赞赏,看其年事已高,特赐银绢匹等物。
此事一传开,宋嫂的鱼羹声誉鹊起,富家商贾、文人墨客争相购食,成了驰誉杭州的名肴。康熙皇帝南巡时,曾指明要品尝宋嫂鱼羹。
浙菜中的传统名菜东坡肉,一听名字便知与大文豪苏轼有关。北宋元佑年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建桥筑堤解决了西湖水患,百姓送猪送酒表示感谢。苏轼见状,便吩咐家人将肉切块、加酒烧制后回赠百姓。
东坡肉(图自图虫网)
百姓品尝完油红酥软的肉后无不称奇,更敬重苏轼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品德,于是将他送来的肉亲切称为“东坡肉”。
新风鳗鲞是宁波地区传统的特色风味名菜,用海鳗制作。其实,这种鱼鲞古已有之,据说与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有关。夫差带兵攻陷越地鄞邑(今宁波)后,御厨巧取当地鳗鲞代替鲜鱼做菜。夫差十分喜爱鳗鲞的鲜香滋味,专门从鄞邑带回厨师为其制作鳗鲞。
清代民间也嗜食鱼鲞,浙江地区产出的“台鲞”闻名全国。袁枚在《随园食单》上曾提到:“台鲞好丑不一,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出时拆之,便可当作小菜,不必煮食也。”
四大流派
浙菜主要由杭州菜、宁波菜、绍兴菜、温州菜四个流派组成,各自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携手联袂,并驾齐驱。
杭州菜制作精细,清秀隽美,擅长爆、炒、烩、炸等烹调技法,具有清鲜、爽嫩、精致、醇和等特点,是浙菜的主流。因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菜尤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如“西湖醋鱼”“西湖莼菜汤”。
宁波地处沿海,地方厨师以蒸、烤、炖制海味见长,是浙菜四大流派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宁波菜口味鲜咸适度,菜品讲究鲜嫩爽滑,注重本味,用鱼干制作的菜肴更是一绝。
油焖春笋(图自图虫网)
绍兴菜富有江南水乡风味,食材以鱼虾河鲜以及鸡鸭、豆类、笋类为主,讲究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浓味重。其烹调常用鲜料配腌腊食品,或蒸或炖,且多用绍酒烹制,故香味浓烈。
温州古称“瓯”,故温州菜又称“瓯菜”。瓯菜以海鲜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二轻一重”,即轻油、轻芡、重刀工。
基于以上四大流派,浙菜就整体而言口味偏甜,但并不腻口,菜肴讲究色泽鲜艳,味道醇厚,清新爽口。在烹饪技术上,浙菜注重火候的把握和食材的选取,力求将食材的味道完全展现出来。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名菜,江南鱼米之乡的丰饶与独特韵味,在这千年浙菜之中尽显。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知网 浙江日报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