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里藏着门第传承的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映着旧时闺阁的雅致,“下厨房”则满溢着烟火气的日常……这些刻在中国人记忆里的俗语,皆与我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四合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我国最为常见的民居形式,四合院不仅是居住空间的载体,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生动体现。
四合院(图自图虫网)
发展历史
所谓四合院,指的是在一个方正的区域内,由东、南、西、北房屋所围合的院落。我国最早的四合院式建筑是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出土的一组推断为西周时期的宗庙功能建筑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到了汉代,四合院的形制趋于成熟,出现了现如今四合院左右对称布局的建筑风格。同时,涌现出抬梁式、穿斗式及井干式等多样的木结构形式,并开始采用砖墙结构与卷翅式屋檐设计。
随着经济繁荣,隋唐时期的住宅日趋复杂和多样化,但四合院依然是主流设计模式。根据唐三彩四合院模型推测,当时的院落沿中轴线有大门、影壁,随后是一进或二进院落,每个院落均由正房、东西厢房构成,建筑布局已与后世的四合院十分相似。
及至宋代,连廊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四合院,起到遮阳和避雨的功能。在《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中都描绘有当时传统的四合院形象,前堂与后室经常通过连廊连接,形成一个类似“工”字的平面设计。
四合院(图自图虫网)
元、明、清是四合院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建筑规模、建筑工艺还是文化内涵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四合院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建筑规制,从院落的布局到建筑的装饰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明洪武二十六年制定规则: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庶民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饰色彩。
基本构造
四合院通常由院落、房屋、围墙等部分组成,其布局严谨对称,层次分明,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院落是四合院的核心空间,通常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前院又称“外院”,位于四合院的最前端,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和停放车辆,同时也是四合院与外界联系的过渡空间。
中院又称“内院”,是四合院的主体空间,通常比较宽敞,四周环绕着正房、厢房等主要建筑。中院是家庭成员日常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地面一般铺设青石板或方砖,院落中还会种植花草树木,设置鱼缸、假山等景观,营造出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后院又称“后罩房院”,位于四合院的最后端,通常由后罩房和围墙围成。后院的主要功能是居住,一般居住着家中的女眷或仆人。
四合院的房屋主要包括正房、厢房、门房等,每种房屋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正房是四合院中的主要建筑,位于中院的北侧,通常是四合院中最高、最宽敞的房屋。正房一般分为三间或五间,中间的房间称为“明间”,两侧的房间称为“次间”。一般来说,正房是家中长辈居住的地方,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尊老爱幼的伦理观念。
厢房位于中院的东西两侧,分为东厢房和西厢房。厢房的规模和等级低于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两间,东厢房通常居住着家中的儿子,西厢房则居住着女儿或客人。
四合院(图自图虫网)
门房又称“倒座房”,位于前院的南侧,通常是四合院的出入口。门房一般分为三间,中间的房间是大门,两侧的房间可以用作接待客人、存放物品或居住仆人。
围墙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分隔空间、保护隐私和抵御外敌的作用。四合院的围墙通常高达2至3米,墙体采用砖石砌筑,表面涂抹白灰或青砖灰瓦,显得庄重典雅。围墙的顶部通常采用坡屋顶,覆盖着青瓦,既起到防水的作用,又增加了围墙的美观度。
建筑特色
四合院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院落、天井、门窗等建筑元素,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
在院落中,人们可以种植花草树木,设置鱼缸、假山等景观,感受四季的变化。四合院的门窗设计非常讲究,通常采用木质框架,窗户上安装着精美的花格,既保证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又可以透过花格欣赏到室外的自然景观。
此外,四合院的建筑装饰也非常精美,无论是屋顶、屋檐、门窗还是墙壁,都有着丰富的装饰元素。这些装饰元素不仅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屋顶是四合院建筑装饰的重要部位,不同类型的屋顶有着不同的装饰风格。正房的屋顶通常采用歇山顶或硬山顶,屋顶上安装着吻兽、垂兽、走兽等装饰构件。吻兽通常设置在屋顶的正脊两端,造型各异,如龙、凤、狮子等,具有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的寓意。垂兽和走兽则设置在屋顶的垂脊和戗脊上,数量不等,造型精美,起到了装饰和平衡屋顶的作用。
四合院(图自图虫网)
屋檐下的斗拱和彩绘是四合院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造型复杂多样,雕刻精美,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构件,主要起到支撑屋顶、传递荷载的作用。彩绘是在斗拱、梁枋、立柱等建筑构件上绘制的图案,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如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
墙壁的装饰相对简单,通常在墙壁上绘制壁画或镶嵌砖雕。壁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如吉祥图案、戏曲人物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来源: 知网 北京晚报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