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化之河姆渡文化
发布时间:点击量:33

稻田丰收,碧水荡漾,姚江平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七千年前,先民在这里伐木建房、饭稻羹鱼、划桨行舟、制作器物,创造了辉煌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


1973年,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址。从此,河姆渡文化名扬天下,成为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突出代表。


半个世纪过去了,围绕河姆渡文化的考古仍在持续,一系列重大发现向世人展现出远古江南的繁荣图景以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河姆渡遗址(图自图虫网)


惊世发现


时光回溯到五十多年前。


1973年的夏天,为改变稻田“雨多洪涝、雨少干旱”的困境,余姚县的相关部门召集工人,在河姆渡村北扩建排灌站机房。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挖到了不少陶片和骨头。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随即在河姆渡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次发掘共出土6700余件文物,发现了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其他动植物遗存。


经专家认定,这是一个距今约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价值可媲美半坡遗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认为:“这种文化面貌,是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完全不同……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


1976年,在浙江杭州召开的“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座谈会”上,专家们正式将发现的文化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78年,河姆渡遗址首次被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此后,关于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掘从未停止。2001年,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其历经五轮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河姆渡文化聚落遗址。


2013年,距河姆渡遗址8公里处,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的井头山遗址横空出世,进一步串起河姆渡文化“谱系”。除了陶器、石器、骨器等,井头山遗址出土了成吨的“厨余垃圾”——吃剩的牡蛎壳、泥蚶壳,以及鲨鱼骨、金枪鱼骨等。因此,该遗址成为目前中国沿海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



河姆渡人的生活场景(图自图虫网)


2020年到202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不远处的施岙发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古稻田,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


目前,以姚江河谷为核心,河姆渡文化考古已发现80多处遗址,实物遗存完整真实。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是我国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史前遗址“富矿”,今后仍有可能发现更多重大遗址。


稻作文明


说起河姆渡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黑陶或者干栏式建筑,但稻谷才是其最有名的“代言人”。


考古专家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稻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20至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刚出土时稻谷外形完好,色泽金黄,少数稻谷连外壳的隆脉、稃毛及芸尖都清晰可辨。


农史学家多次抽样鉴定后认为,这些水稻由人工栽培而成。其出土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不仅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印度传入的传统说法。


据此,许多考古学者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考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并题字“河姆古渡稻作之源”,他说:“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双鸟朝阳蝶形器(图自图虫网)


从水稻铺陈开去,大量出土文物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独特的远古江南生活图景。比如以骨耜为代表的农具,从侧面反映了河姆渡人高超的水稻种植水平;木桨、舟形器等各类与水相关的器物,则折射出村落水网纵横、先民摇楫往来的江南风情。


除此之外,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造型兼具野猪和家猪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猪驯化的过程。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鹅肢骨,距今约7150年至6670年,或可证明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


精神世界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具有装饰元素的器物,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纹饰为研究者打开了一扇探索河姆渡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双鸟朝阳蝶形器和猪纹陶钵。


双鸟朝阳蝶形器是一件象牙雕刻品残片,虽然上下部已残损,但从现存部分仍能看出河姆渡人独特的审美和娴熟的技艺。正面磨光后雕刻出一组图案:中心为5周同心圆,外沿刻火焰纹;两侧刻有回头相望的双鸟,面向太阳振翅起飞,成对称形;图像两侧对称地钻有6个小圆孔,以便捆绑或悬挂之用,圆孔之间饰有连弧纹。


蝶形器是河姆渡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器物,以木质、象牙质为主,也有少量石质。多数学者认为,蝶形器没有实用性,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猪纹陶钵是一件盛储器,由夹炭黑陶制成。其大体呈方形,器表磨光,外壁两侧分别用白色线条刻绘一只长鼻圆眼、浑身鬃毛的野猪,头向前垂,四足蹒跚前行,似乎在寻觅食物。猪身刻有芽叶和稻穗纹饰,还有象征太阳的重圈圆形纹。



猪纹陶钵(图自图虫网)


木筒形器在河姆渡文化中也较为多见。有一件黑漆木筒由整段木头掏挖而成,器身表面分为3段,两端刻有多圈平行线纹,整体涂刷光亮黑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古人的打击乐器。


一粒碳化的稻谷可以追溯农业的起源,一件斑驳的陶器能够还原古人的审美,河姆渡文化的每一处细节,都在为我们拼接中华文明最初的图景。这不仅是考古学上的发现,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记忆。

 

 

来源: 潮新闻 钱江晚报 人民日报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