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文凭分出人的三六九等?
发布时间:点击量:328

近来,一场HR与“简历帝”之间的互怼,让对非名校生的歧视问题再陷争议。

 

非名校就业歧视的现象一直存在,企业招聘名校生当然是为其选才效率的提高,但部分企业对名校企业的过度偏爱(非名校生不要)的行为又是否是本末倒置?


       

 

名校光环之下,当然有实力与资源的聚集,可一纸文凭就能给人分出三六九等?高考很重要,但人生从来不由18岁时的一场考试决定。初入职场的现实或许很骨感,但社会也是一块试金石,大浪淘沙中只要是真金就会沉淀下来。

 

外资企业 相比学历,更看重应聘者能力

 

坊间有这样的说法:高校、国企的“名校情结”最浓,外企则更看重应聘者的动手能力。厦门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计算机公司的用人制度印证了这一说法。

 

“我们公司很鼓励老员工向公司推荐新人。”该公司的一名员工介绍说,相比华丽的学历,他们更看中一名员工的工作经历,一名应聘者即使学历不高,但只要工作能力出色,都会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该公司员工小康的毕业院校既非985也非211,但凭借着优秀的工作能力,他成功进入了这家世界500强企业。他说,虽然重点大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上手快,但稳定性较差,因此,他们在招聘时,奉行“只招对的,不招好的”的原则;相比学历,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

 

中小企业 为求稳定,更爱普通高校学生

 

“重点大学学生可能综合素质更高,但许多都心高气傲,留不住。”一民营企业人事经理王女士认为,新人刚进企业时都像一张白纸,需要入职培训。“普通高校的学生有时更愿意谦虚地学习”,从她的经验看来,王女士认为普通高校的学生更甘心从底层做起,因此基础更扎实,“5年后,可能非重点学校的毕业生就会赶超重点学校的毕业生,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可能已经跳槽了”。

 

3年前,王女士所在的企业招收了10名储备经理,其中既有重点院校的学生,也有普通高校的学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非重点的并不比重点的差。”王女士说,一次招聘耗费的时间、精力等成本高,为了确保企业的持续性,她更愿意引进普通高校的学生,“前提是他们要能坚持下来”。

 

■专家观点

 

设置门槛并且明文规定便是一种歧视

 

虽然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但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陈茗副教授认为,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由所谓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因此,从整体而言,名校与非名校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不同,使得两类学生存在着差异,催生了企业的区别对待。

 

“企业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它在招聘时要努力吸引名校学生的眼球。”陈茗认为,设置名校门槛能够减少招聘时的不确定性,因此,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努力吸引名校学生的眼球并不意味着可以明文规定非名校不招”,他说:“这种规定明显是一种歧视,歧视非名校学生,小视社会反应。”

 

“如果‘非名校不招’仅仅是企业内部掌握的招聘原则,那么,社会和政府也不能硬性要求企业如何。”陈茗说,只有企业真正意识到“非名校”歧视的不合理,才能从根本上去除这种歧视。虽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样的规定有利于节约成本,但实际上,现代经济学也加入了伦理学等因素,以长线而言,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具有长期发展的空间。


 

 

来源: 济南时报、人民日报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