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哪个地区的茶文化最为浓厚,福建省必须榜上有名。作为中国茶文化发源地之一,福建是我国最重要的产茶省,茶种类也最为齐全。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风景秀丽,武夷岩茶因山得名,闻名遐迩。“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的说法,极为形象地彰显了武夷山岩茶的独特地位。
武夷岩茶(图自图虫网)
前世今生
武夷山,坐落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其种茶历史悠久,自有传颂以来,至今已2000余年。
据传,商周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将武夷茶进献给了周武王。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的别名,也是有关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到了宋代,中国制茶技术有了较大改革,饮茶风气盛行。这一时期,武夷茶处于兴盛时期,其中龙凤团茶尤为出名。
到了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当时,统治者嗜茶成性,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了“御茶园”,武夷茶被大量进贡,深受皇亲贵胄们的青睐。
采摘出来的武夷岩茶(图自图虫网)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各地“罢龙团,改制散茶”。因此,武夷茶由蒸春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提高了武夷茶的产量和质量。
明末清初,随着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人们摸索出了乌龙茶的制作方法。武夷茶逐渐由绿茶发展为岩茶,武夷岩茶这才有了自己的名号。
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因其独有的“岩骨花香”备受世人推崇,这是由武夷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制作技艺共同造就的。
首先,从地理学上来说,武夷山属于丹霞地形,表层的土壤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这种土壤,正是古人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其次,岩石多、土层薄的地质结构,使得武夷山地区高大树木很少。矮小的乔木和灌木丛中多植桂花和杜鹃,而在岩壁和溪涧边则有许多野生四季兰和菖蒲。这样一来,一年四季的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花香,对岩茶的香型产生一定影响。
再者,武夷山群峰相连,九曲溪萦回其间,雨量充沛。茶园几乎都在岩壑幽涧之中,茶树倚山岩而植,借谷底冬暖夏凉的条件生长,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又孕育出了岩茶独有的韵味。
冲泡好的武夷岩茶(图自图虫网)
除此之外,武夷岩茶采用了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深发酵重焙火做法,由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十余道工序组成,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制作完成的武夷岩茶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冲泡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
岩茶之王
武夷山的茶树历经千年选育,名枞繁多,包括大红袍、肉桂、水仙、武夷奇种、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这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大红袍。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由来,一是说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故名大红袍。
另一说法极具传奇色彩。相传,天心庙的和尚用神茶治好了一位上京赶考举人的病,举人考上状元后,为感谢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红袍披在神树上,大红袍由此而得名。
武夷岩茶的产地(图自图虫网)
大红袍如此珍贵在于它产量极少,其树龄已有千年,九龙窠绝壁上仅有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它们由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润,不用施肥而生长茂盛。每年五月的十三到十五日,人们高高地架起云梯采摘,最终所得大约只有11两,被视为稀世珍宝。
从2006年起,母树大红袍停止采摘,进行留养,最后一次采制的产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尔后,茶叶工作者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大红袍茶树取得成功,其品质保持了原母树优异、独特的风格。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无论哪个时代,哪种名枞,武夷岩茶那妙不可言的“岩韵”,都令茶客爱的如痴如醉。
来源: 新华社 央广网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